
8月6日,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透露,前7个月煤炭去产能完成全年任务的38%,钢铁去产能完成全年任务的47%。虽然7月份以来进度有所加快,但与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尽管去产能很难,但这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转型的必走一步,也是中国经济能否重新焕发生机的关键所在。
8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将石化产业划入新的去产能大户。
中国这场去产能的战役虽然打得很艰难,但是仍然在深入化、扩大化,试图一小步一小步地摧垮整个坚冰。
开工停工均亏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三去一降一补",而关键变量就是去产能和降成本。”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内部控制委员会委员张连起的一句话点明了去产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而在中国庞大的去产能计划中,煤炭和钢铁产业则是先头兵。
钢铁和煤炭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引领性作用,而产业中又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许多企业开工停工都是处于亏损状态。
钢铁行业提出去产能已有数年,但因为前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呈现产能越去越多的态势。煤炭行业产能的明显过剩则是近几年开始凸显。而煤炭和钢铁产业去产能的力度在近两年随着经济低迷开始加码。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实际产能约11亿吨,利用率为71.5%。2015年粗钢产量8.04亿吨,同比下降2.3%,为1982年以来首次下降;2015年大中型钢企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达50.5%。煤炭行业实际产能约为57亿吨,利用率70%。2013年产能开始下降,2015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36.85亿吨。
2015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煤企利润额425.5亿元,同比下降61.2%,亏损面积超过90%。
国际上,通常认为产能利用率处于79%-83%之间较为合理,低于75%即为严重过剩。若用这把尺子丈量我国的钢铁煤炭行业现状,毋庸置疑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报道,有着58年历史的埠村煤矿,今年5月30日全面关停。该矿区在煤矿“黄金十年”曾经红火一时,拥有一条直通胶济铁路的铁路线。但其实从2004年开始,每吨煤矿的开采成本直线上升。不仅如此,煤层越挖越薄,机械化设备根本进不去,大量的人工更是将采煤成本推向了新高,从2009年的吨煤成本417元,一下飙升到了2015年的651元。而此时的埠村煤矿面对的市场价格,却是断崖式的下跌,每吨煤价格从2009年的605元下跌到2015年的280元。连续亏损的埠村煤矿面临倒闭关门,可是煤矿从上到下却一直在努力扭亏,持续了整整11年。维持一方面为了8000多名职工,另一方面也为了这些年积累的债务。为了将煤矿维持住,埠村煤矿的上级部门淄矿集团一直在给他们“输血”,但是三年补贴亏损1.2亿元的指标,埠村煤矿一年就花光了。
靠输血存活的埠村煤矿并不是个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煤炭产能过剩多达17亿吨,90%的煤炭企业都在亏损,这其中不少是靠输血或者是借债度日的。
不仅是煤炭,我国钢铁、水泥等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产能接近或者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产能严重过剩,占据大量的社会资源,造成社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降低,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